吸湿性及染色性差
昆明聚丙烯纤维的吸湿性和染色性在化学纤维中是差的,几乎不吸湿,其回潮率小于0.03%。细旦丙纶具有较强的芯吸作用,水汽可以通过纤维中的毛细管来排除。制成服装后,服装的舒适性较好,尤其是超细丙纶纤维,由于表面积增大,能更快地传递汗水,使皮肤保持舒适感。由于纤维不吸湿且缩水率小,丙纶织物具有易洗快干的特点。
丙纶的染色性较差,颜色淡,染色牢度差。普通燃料均不能使其染色,有色丙纶多数是采用纺前着色生产的。可采用原液着色、纤维改性,在熔融纺丝前掺混燃料络合剂。
可染聚丙烯纤维
昆明聚丙烯纤维分子中无亲燃料基团,分子聚集结构紧密,常规聚丙烯纤维一般难染。目前市售聚丙烯纤维大都是通过纺前着色而获得颜色,但色谱不全,不能印花,限制了织物品种的多样化。因此,如何将通常的染色技术应用于聚丙烯纤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可染聚丙烯纤维技术,这些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接枝共聚将含有亲燃料基团的聚合物或单体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使之具有可染性;二是通过共混纺丝破坏和降低聚丙烯大分子间的紧密聚集结构,使含有亲燃料基团的聚合物混到聚丙烯纤维内,使纤维内形成一些具有高界面能的亚微观不连续点,使燃料能够顺利渗透到纤维中去并与亲燃料基团结合。
丙烯聚合只能得到低聚合度的纸化产物,属于非结晶性化合物,无实用价值。1954年,Ziegler和Natta发明了Ziergler-Natta催化剂并制成结晶性聚丙烯,具有较高的立构规整性,称为全同立构聚丙烯或等规聚丙烯。这一研究成果在聚合领域中开拓了新的方向,给聚丙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在塑料制品以及纤维生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1957年,由意大利的Montecatini公司首先实现了聚丙烯的工业化生产。1958-1960年,该公司又将昆明聚丙烯纤维用于纤维生产,开发商品名为Meraklon的聚丙烯纤维,以后美国和加拿大也相继开始生产。
将昆明聚丙烯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和于混凝土制品中,还可改善以下方面性能:
减少和混凝土制品表面细小裂纹,降低空气渗透性,含气量低于1.8%,比不加该纤维低2.6倍,同时可延缓混凝土对钢筋的腐蚀。
3.该纤维因经过改性,耐化学性好,收缩蠕变小,可用于耐酸、耐碱需求的场所。
4.提高混凝土的耐磨擦性能,抗粉碎性能,赋予混凝土制品很好韧性,延长其使用寿命,相对抗冲磨强度增加50%以上。